“生态环境保护”是永不过时的热搜,从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”,到“生态文明”写入宪法,国务院发布相关建设意见,前不久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亦有强调......那么,在“生态修复”上升为国策的今天,到底什么样的设计算是“生态设计”?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研究实践,或许在这生态修复十大案例里,有你想要的答案。
海岸带生态修复
秦皇岛滨海景观带
▲改造前
▲改造后
这是个利用雨水的滞蓄过程进行海岸带生态修复的工程,恢复海滩的潮间带湿地系统;砸掉了海岸带的水泥放浪堤,取而代之的是环境友好的抛石护堤;发明了一种箱式基础,方便在软质海滩上进行栈道和服务设施的建设。使昔日被破坏的海滩,重现生机,同时成为旅游观光点。
盐碱地生态修复
天津桥园
▲改造前
▲改造后
项目运用简单的填-挖方技术,营造微地形形成海绵体,收集酸性雨水,中和碱性土壤,修复城市棕地,形成一个能自我繁衍的生态系统,同时形成一个美丽的城市公园。让自然做工,将生态修复的过程变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过程。
红树林生态修复
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
▲改造前
▲改造后
设计以红树根系理念恢复湿地系统,建立起适宜红树林生长的生境。采用人工种植与自然演替相结合的种植方式,健康稳固的恢复红树林。划分区域,分级保育,在红树林保护区与可开发区域形成鲜明的空间界定。建立慢行游憩系统,在自然基底之上引入休闲功能。从而建立起以红树林保护为核心的集生态涵养、科普教育、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红树林生态科普乐园。
河漫滩生态修复
义乌滨江公园
▲改造前
▲改造后
为解决包括洪涝威胁、水污染、废弃物和建筑垃圾等问题,并尽可能降低预算及维护成本,同时受到当地农业智慧的启发,义乌江滨河公园设计理念为创造一个低成本维护、具有雨洪调节和净化水质功能、支持本土生物多样性、具有生产功能,同时能提供多样探索、游憩体验的城市公园。
工业棕地生态修复
中山岐江公园
▲改造前
▲改造后
公园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充分利用造船厂原有植被,进行城市土地的再利用,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反映工业化时代文化特色的公共休闲场所。围绕这一主题,形成一系列公园的特色,其中生态性和亲水性是本公园主要特色之一。
湿地生态修复
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
▲改造后
▲改造前
▲改造后
经过巧妙的设计,使鱼塘成为水体净化器,并引入林丛、栈道、廊桥和亭台, 通过最少的干预,使之成为新城的“生态海绵”,净化被污染的运河的水体、缓解城市内涝,保留场地记忆,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别具特色的休憩空间。
采矿地生态修复
苏州真山公园
▲改造前
▲改造后
设计尊重场地自然现状,在构建“海绵公园”和建设“生产性的低维护景观”两大策略的指引下,将一个垃圾填埋场摇身转变为一个看得见青山,望得见碧水,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公园,为建设水弹性城市做出重要贡献。
河流生态修复
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
▲改造前
▲改造后
设计综合运用雨洪生态管理的渗透、滞蓄和净化技术,以及与水为友的适应性设计,并结合污染和硬化河道的生态修复,用最少的钱干预,保留现状植被,融入艺术装置和慢行系统,并将生态建设与城市开发相结合,构建了一条贯穿城市的、低维护的生态绿道,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态系统服务。
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
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
▲改造前
▲改造后
设计上,运用台田、密林、果园、湿地岛链等大地景观的手法展示凤翔公园自然之美;生态上,通过人工潜流、表流湿地最大限度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同时,以乾坤湖为核心营造白鹭生境;城市休闲方面,提供满足市民休闲的活动场地及慢行步道。最终将凤翔公园打造成展示海绵理念、满足市民休闲需求、展示海口景观特色的综合性生态城市湿地公园。
声明:新广告法规定所有页面信息中不得出现极限化用词,欢迎广大消费者监督,发现有任何违反广告法内容,可投诉至邮箱 wangcheng55666@163.com。